福州哈唐網絡5月9日報道:谷歌有一句口號——“不作惡”被廣為傳播,可是翻查谷歌的歷史會發現,與其說谷歌“不作惡”,不如說是在嚴厲的監管之下“不敢作惡”更恰當。
發布虛假藥品信息,1年利潤不及20張罰單
在谷歌的歷史上,2011年一張5億美元的罰單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2011年谷歌被查出為加拿大非法在線藥房做廣告。這起案件中,谷歌為其幾種在美國不允許被線上推廣的藥物進行了推廣,并且對包含禁藥鏈接的偽合法網站進行了推廣,因而受到了美國司法部的重罰。2011 年8月,谷歌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
谷歌為此向美國司法部支付5億美元的罰款,按照當年匯率折合約31.5億人民幣。面包財經翻查谷歌財務報表發現,當年谷歌的凈利潤約為97.4億美元。也就是說,谷歌當時全年的利潤還不夠吃20張非法醫藥廣告罰單。
大意是說:谷歌承認加拿大藥店通過其名下的AdWords平臺發布虛假藥品廣告,這些線上藥店向美國用戶出售被控制藥物、假藥以及未批準上市的處方藥,在第6行谷歌還承認其不當地協助了這些藥店,這些廣告做了推廣。
想不想作惡不要緊,在巨額罰單面前不敢作惡才是關鍵。有這樣的懲罰力度,不管谷歌多么財大氣粗也禁不起罰。
政府強力介入:內容與廣告必須嚴格區分
谷歌當前的廣告與自然搜索內容是有明確區分的,但最初并是這樣。
2001年以前,美國的廣告主向搜索引擎網站支付一定費用,在某些關鍵詞搜索中獲得更高的排名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并不被看成有什么不妥。后來有用戶投訴稱,通過推廣“推薦”網站的鏈接,搜索引擎不良信息靠前,會誤導用戶,這引起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關注。
經過調查后,FTC要求搜索引擎必須將廣告和搜索結果區分開來。于是,后來谷歌的界面中廣告與非廣告內容被明確標識。不僅僅是谷歌,美國各大搜索引擎,包括微軟旗下的bing和雅虎,都要遵循這樣的原則。
操縱搜索結果?75億美元的罰單來伺候
不光是非法廣告會受到重罰,利用壟斷地位操縱搜索結果同樣可能吃到巨額罰單。
由于微軟、旅游網站Expedia、點評網站Yelp和英國比價網站Foundem等19家公司的投訴,目前谷歌正在接受歐盟委員會開展的反壟斷調查。如果“罪名”成立,其將面臨著最高為營業收入10%,也就是近75億美元的罰單。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也早已在搜索結果是否公正的問題上與谷歌打擂臺。早在2013年1月3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就已經指控谷歌搜索結果存在偏見。以下是FTC指控文件部分內容截圖:大意是說:聯邦貿易委員會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指控谷歌此前有操縱搜索算法的行為,有傷害垂直網站和不公平宣傳自己的競爭性質,俗稱“搜索偏見。”通俗的說,就是如果谷歌利用壟斷地位,借助搜索結果打壓競爭對手將受到美國政府和司法部門的嚴厲指控。
不僅僅是操縱搜索結果會被處罰,非法獲取用戶信息同樣會被美國監管部門盯上。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處罰記錄,2012年谷歌使用電腦“cookies”,繞過蘋果iPhone和iPad上的網頁瀏覽器隱私保護設定,在用戶拒絕被追蹤的情況下獲得用戶瀏覽行為數據。
面對嚴厲的監管,無論谷歌主觀上是否“不作惡”,也都要變得“老實”起來。
少作惡才能走的更遠
失去非法廣告并沒有讓谷歌沒落,嚴厲的監管從長期來看反而是維持了用戶對搜索引擎的信任。谷歌近年來的利潤依然節節攀升,廣告收入在公司整體收入中依然占九 成以上。2016年2月,谷歌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上周末的總市值仍然高達4979億美元,距離全球市值第一僅一步之遙。
下圖是谷歌近年來的利潤走勢圖,更多谷歌的詳細財務數據可以在面包財經微信公眾號(ID:mbcaijing)上輸入“谷歌”調閱。根據著名互聯網調研公司NetMarketShare的數據,截止至今年4月,谷歌最新發布的Chrome 49已經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瀏覽器,其占據了瀏覽器市場41.71%的份額。
依托搜索引擎強大的引流能力,谷歌的廣告營收成為Alphabet的主要的收益來源。2015年Alphabet營收為749.89億美元,廣告收入為673.90億美元,占其營業收入的近90%。
無論在搜索引擎還是瀏覽器上,谷歌已經處于壟斷地位,這還沒有算龐大的安卓系統。如果沒有監管的制衡,任何壟斷的商業機構真的能做到“不作惡”?
本文來源:面包社